杜聿明不救黄百韬,而是向西与刘邓决战,会改变淮海战役的结果吗?
淮海战役中,我方的最高指挥员之一,粟裕,可谓是解放军最精通兵法的将领之一。与之对阵的是国民党方面的杜聿明,虽然他不是顶尖指挥官,但在一众国民党将领中,杜聿明的军事才能还是可圈可点,至少比顾祝同、刘峙之流要更具实力。
黄百韬的兵团被困在离徐州不远的碾庄圩,而黄兵团是蒋介石重点培养的部队,实力相当强悍,作战经验丰富,战斗力也不容小觑。当时的情况让蒋介石急得不行,他决心要援救黄百韬。黄兵团共有12万人,这样的兵力一旦被解放军消灭,对国民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损失。
然而,杜聿明抵达徐州后,发现之前在南京会议上拟定的援救黄百韬的计划并未得到有效执行。杜聿明找到刘峙询问情况,刘峙的答复让杜聿明大感愕然:“徐州周围到处都是共军主力,我们贸然出击救援黄百韬,一旦徐州受到攻击怎么办?”
展开剩余79%杜聿明感到极度失望,觉得刘峙简直不知轻重,居然如此误判形势。解放军的兵力并没有那么多,哪里是什么“主力遍布”?刘峙的这种回应,显得格外让人失望。尽管心中有无数不满,杜聿明却不能直接发火,毕竟刘峙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,又是自己的上级,将军职务和军衔的差距让他只能默默忍气吞声。
于是,杜聿明通过一个“选择题”的方式让刘峙做决定,这样的做法可谓典型的“向上管理”。他提出的第一方案是:不直接救援黄百韬,而是让黄兵团坚持7-10天,自己则带领邱清泉、孙元良两个兵团向西进攻,寻求与中野刘邓的部队决战。等到西面作战结束后,再回头支援黄百韬。
杜聿明认为,这样的计划可以一举击溃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,既能为黄百韬争取时间,也能有效地扭转局势。尤其是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,都是精锐部队,单凭黄维的12万人,也能形成强大的压制力。根据兵力的对比,杜聿明认为,三大兵团的联手出击,必定能够给刘邓带来沉重打击。
然而,刘峙对于这个方案表示强烈反对,认为黄百韬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,万一自己出兵西进,结果黄兵团反倒被全歼,那自己如何向蒋介石交代?杜聿明见刘峙如此反应,也不再坚持,因为他明白,按照蒋介石和刘峙的方案,不论战果如何,自己至少可以“免责”。而若按照他的方案,一旦失败,后果自负。
虽然刘峙拒绝了杜聿明的提议,杜聿明还是向他提出了第二个方案:让孙元良的16兵团坚守徐州,邱清泉和李弥则带兵去解救黄百韬。与此同时,黄维的12兵团继续向徐州进发,形成对徐州的合围。这个方案符合刘峙的意图,也符合蒋介石的安排。
刘峙认为,这个方案胜算较大,毕竟黄百韬兵团虽然强悍,但在华野的重兵围困下,形势非常艰难,而邱清泉和李弥的兵团是生力军,能够快速推进,救援黄百韬并非不可能。再加上黄百韬与徐州的距离相对较近,兵力和装备也较为精锐,刘峙认为应该能够完成任务。
但黄百韬并没有那么乐观。回想起自己之前在徐州撤退时,李弥与邱清泉的表现让他心生不满。黄百韬当时曾请李弥和邱清泉务必慢慢撤退,确保兵力集结和侧翼安全,但李弥却选择先行撤回徐州,导致自己的兵团侧面暴露,最终让华野得以围攻。黄百韬对此心有余悸,认为如果当初稍等片刻,自己便不会陷入如此困境,倒是不用现在费尽心思去争取救援。
虽然黄百韬对刘峙和邱清泉的不信任很深,但他依然希望自己能够撑过困境。黄百韬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“杂牌军”才这么拼命,他也深知,在国民党内部,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政治手段,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,唯有通过拼命战斗才能争取更多的机会。然而,蒋介石的支持却让他在面对困境时,能够感受到一丝希望。
然而,最终的结局并未改变。邱清泉和李弥的兵团赶到黄百韬身边时,虽然距离已经非常近,却依然未能突破华野的重重包围。即使邱清泉编造了“徐东大捷”来掩饰自己的失败,最终黄百韬依旧被华野困死在碾庄圩。
在这场战斗的最后阶段,黄百韬也陷入了绝望。想起张灵甫的死,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比悲凉。曾经同样强悍的张灵甫,最终也是败给了粟裕。黄百韬在绝望中选择自杀,但并未成功,最终由副军长杨廷宴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。黄百韬,年仅50岁,成为国民党军中第一个战死的兵团司令。
很多人分析认为,如果当时刘峙采纳了杜聿明的方案,淮海战役的局势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。然而,我并不认同这种看法。如果杜聿明的兵团真的向西进攻,意图与刘邓的中野部队决战,虽然兵力上可能占有优势,但这并不意味着刘邓必然会失败。解放军的指挥官们,尤其是刘伯承、邓小平和陈毅,都是灵活机动的战略家,他们绝不会傻乎乎地与敌人硬碰硬。最终,敌军三大精锐兵团很可能会陷入困境,导致黄百韬的部队依旧难以脱困。
因此,即便敌军西进,黄百韬兵团的结局也难以改变。而刘峙的方案,在某种程度上,确实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。通过这一点,我们也许可以对刘峙心存一份感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