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清远日报
自由童年,还是安全牢笼?
□清远日报签约评论员 马忠
■大观街
7月3日,《我们的童年》美术摄影展·老物件清远巡展在228洲心粮仓文创园开展。现场,一件件镌刻着时光印记的展品静静诉说往昔岁月。而潘伟先生在开展仪式上所作的《“散养”与“圈养”的困境:当代教育的两难选择》主题发言,更是以犀利视角与凝练语言,撕开当代教育的时代切面,抛出一个极具现实尖锐性的深刻命题,引发在场观众对童年成长与教育方式的集体深思。这场承载历史温度的展览与直击痛点的发言交相辉映,不仅唤醒人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怀旧共鸣,更点燃了对现代教育困境的理性思辨。
这场关于教育方式的讨论,本质上是社会变迁的生动映照。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、从田园生活到都市文明的更迭,教育理念的矛盾不仅停留在“放手”与“保护”的选择层面,更折射出社会结构重塑、安全体系重构、价值取向转变的多重困境。
回望传统“散养”模式,田野里的追逐奔跑、巷弄间的嬉戏打闹,构成了天然的成长课堂。孩子们在爬树摘果中感知自然规律,在群体游戏里习得社交智慧,这种充满野性与活力的成长方式,培育出坚韧的意志与强大的适应力。而当代“圈养”模式虽源于对安全的重视与学业的焦虑,却在无形中将儿童困于钢筋水泥与电子屏幕构筑的“温室”。过度保护让部分孩子丧失直面风雨的勇气,碎片化的虚拟社交替代真实情感联结,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割裂,正在造就一批不同以往的年轻一代。
然而,完全回归“散养”也面临现实阻碍。社会流动性加剧打破了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,儿童独立活动的安全性难以保障;现代交通的复杂程度,使儿童独自“走路上学”成为高风险行为;教育内卷之下,不少家长不得不让孩子将大量时间投入学习,以应对激烈的竞争;加之“保姆式”养育观念盛行,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预,进一步压缩了自由成长的空间。
破解这一困境,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教育生态。一方面,学校与家庭应适度放手,设计安全可控的实践活动,如户外研学、社区服务,让孩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接触真实世界;另一方面,社会需优化公共空间,完善儿童友好型设施,营造安全的活动环境;同时,通过教育改革缓解升学压力,给予儿童更多自主发展时间。唯有多方协同,才能在保护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,培育出兼具独立人格与社会适应力的新一代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